English

东方之花盛开内蒙古草原

2000-08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谌强 我有话说

8月18日至20日,东方歌舞团受中宣部、文化部委派,奔赴内蒙古草原进行“三下乡”慰问演出,为牧区和基层的15万各族群众表演了4场精彩热烈的歌舞节目,所到之处,受到热烈欢迎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盛开在草原上的美丽的东方之花”。

雨中的格根塔拉草原

东方歌舞团此次慰问演出的第一站,是距呼和浩特100多公里的内蒙古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。这片辽阔而美丽的草场,第一次迎来了国家级的艺术团体。牧民们奔走相告,骑马、驾手扶拖拉机或步行从四处赶来,一些远道而来的游人也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下席地而坐,等待着观看艺术家演出。

慰问演出在蒙古族舞蹈《绿洲的微笑》中开始了。台上,姑娘们手持盅碗欢快起舞,尽情地抒发草原人民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;台下,牧民们看着这既熟悉又第一次看到的舞蹈,发出由衷的赞叹。这个作品的编导,是当年以独舞《盅碗舞》闻名舞坛、从内蒙古草原走进北京的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。几十年过去了,她又带着去年国庆50周年时创作的新作品《绿洲的微笑》回到了草原。与牧民们坐在一起观看演出的莫德格玛如今已年近花甲,望着牧民们的笑,她也笑了。

在牧民们的欢声笑语中,东方歌舞团的演员们表演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。一场裹着冷风的草原雨不期而至,没有观众离去,演出现场的气氛热烈依旧。牟炫甫登台演唱《草原之夜》,刚说“天下雨,大家辛苦了!”台下齐声应答“不辛苦!”表演舞蹈的姑娘和小伙子虽然衣着单薄,在风吹雨打中表演却一丝不苟;舞台工作人员手拉塑料布保护演出器材不被雨淋,自己却挺立在风雨之中。艺术家们将自己的真情和奉献,以这样的方式留在了美丽的格根塔拉草原,留在了广大牧民的心中。

到处都是欢乐的笑颜

武川是当年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。东方歌舞团带着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、带着文艺工作者对基层群众的热情关心来到武川。广场里、山坡旁、楼顶上,到处都是热情的观众,欢乐的武川文化广场变成了节日的海洋。

虽然东方歌舞团的慰问演出车还要经过一段颠簸的路程、翻越大青山才能到达,远道赶来的武川农牧民却和镇里的观众一起,早早地便等候在广场上。人群中,一幅“武川人民欢迎文化下乡”的标语,十分引人注目。演员们都被眼前的场景所感染,用精彩的表演来回报观众的热情。面对广场上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,歌手郭蓉和观众们一起唱起了激昂的《红旗飘飘》。望着眼前的人山人海,武川县县长巴音巴图说,东方歌舞团不辞辛苦来武川慰问演出,是党中央、国务院对我们革命老区关心支持的具体体现,我们要用努力和成就来报答党的关怀。

经过短暂的休息,当天晚上,东方歌舞团又来到了呼和浩特赛罕区巴彦镇,为当地居民和驻军演出。虽然连续演出让演员们很辛苦,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。演员李健说,在来内蒙古之前,东方歌舞团连续在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新疆等地演出了两个多月,大家都很累,有时还不免受伤,但一上台,就得把这些都忘了,用尽全力演出。在巴彦镇的慰问演出十分成功,观众们献上的鲜花堆满了台前。演出结束时,演员们又把这些鲜花捧起,献给了台下观看演出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党员代表。

在莫德格玛的塑像前

和林格尔,是蒙语“二十户人家”之意,如今全县已有18万人。为了观看东方歌舞团在和林格尔的演出,和林盛乐广场上,整齐地摆放了3万个观众座席,加上在广场四周伫立观看演出的观众,竟有五六万人,东方歌舞团的到来成了和林格尔的节日。

演员王涛的家就在呼和浩特市里。到内蒙古后,因为慰问演出的任务重、时间紧,一直没有机会回家去看望父母,他说要等慰问演出结束后再回家。到和林格尔慰问演出,让王涛十分高兴,因为他的母亲就出生在和林格尔,在这里演出就像在家里一样。演员斯日吉德玛也是从内蒙古草原走进东方歌舞团的。此次到家乡慰问演出,除了和大家一起跳群舞外,还要在《绿洲的微笑》中担任领舞,虽然她腿伤未愈,也坚持了下来。斯日吉德玛还有一个愿望,就是和自己的老师莫德格玛一起去呼和浩特市,看看那个街头绿荫丛中的莫德格玛跳盅碗舞的塑像。

东方歌舞团在和林格尔的演出圆满结束了,在内蒙古慰问演出的任务圆满完成了,演员们终于有时间在去火车站的途中,停下车来,走进绿荫浓郁的街头花园,在跳盅碗舞的莫德格玛塑像前合影留念。塑像的作品原件,珍藏在花园对面的内蒙古博物馆里。团长田玉斌说,为这个塑像骄傲的,不仅是莫德格玛个人,而且是东方歌舞团的所有人,艺术来源于人民,艺术服务于人民,东方歌舞团的每个人都将永远记住这一点,我们的内蒙古之行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,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